闻一多曾说:
“四千年的历史里,除了孔子见老子,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,更重大,更神圣,更可纪念的。”
从他们的对话中,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
孔子推崇仁义礼智信,注重世俗规矩;老子讲究道法自然,强调无为。
当两种伟大的思想相遇,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?
今天,带大家深度解析两位哲人的4段对话。
读懂了之后,相信你也能获得指引,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,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。
第一次对话
老子的意思是,世上最完美的大德上善就像水一样,具备水所有的品性。水滋润万物却不和万物争高,人和树木朝着高处攀爬生长,水却独自朝着河谷、坑洼的低处流淌。所以江河与海洋可以容纳百川,成为河谷中的王者。它看似居于低位,却具备与世无争的谦卑之德,能承载、能包容;它看似柔弱,却具备百折不挠的柔德,能滴水穿石、以柔克刚!
这就是老子“上善若水”的观点。
孔子听后,恍然大悟道:“先生此言,使我顿开茅塞也。”
孔子回去后,弟子问老子何样?
孔子回答:“鸟,我知它能飞;鱼,吾知它能游;兽,我知它能走。走者可用网缚之,游者可用钩钓之,飞者可用箭取之,至于龙,吾不知其何以?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!吾所见老子也,其犹龙乎?”
第二次对话
孔子与老子论礼数日后,收获良多。
离开之际,他向老子郑重辞行,此时,老子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诫。
老子说:
“在当今社会上,聪明善辩的人最容易丢了性命,因为他总是指出别人的过错。所以,为人还是要谦卑一点。
作为晚辈,就不要把自己姿态放太高;作为下属,就不要在上级面前显摆自己的高明。”
老子这几句话,说透了为人处世之道。
三国时,杨修、司马懿正是这句话的正反例子。杨修很聪明,还到处彰显聪明,最后被曹操杀了。而司马懿少有谋略,学识过人,但司马懿在曹操面前一直藏拙,才苟且幸存了下来,并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老子第二段的意思是,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,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。所谓不要有自己,就是不要老想着自己。处处想着“自己”,在忠孝的同时,就会想着博取“忠孝”的美名。老子认为,忠孝,如果不是出乎自然、发自本心,而是人为造作的,充其量只是一种“伪装”罢了。
孔子听后,真诚地说:“一定谨记在心!”
第三次对话
两人第三次对话,发生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后。
这次会见,孔子已经步入中年,但他的仁政理想还未实现,不禁对人生产生了迷茫。
于是,他又来请教老子。
孔子感叹道:“所有的东西就像河水一样啊,不知不觉就流逝了。我的人生,又该走向何处呢?”
老子回他道:
“天地万物,都是自然的产物,都遵循兴衰变化的规律,人也不会例外。
这有什么可伤感的呢?
或生或死,或荣或枯,都是自然的结果,当你接纳了这个事实,内心就不会恐惧慌乱。
但如果你追逐功名,就会为功名所累,那这一生对你来说,不过是束缚自我的囚笼罢了。”
听过这样一句话,你在意什么,就会被什么困住。你越想控制什么,就越会被什么给控制。
对于老子的这个观点,民国胡适有过一个非常经典的解读:
一个肮脏的国家,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,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,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;一个干净的国家,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,谈高尚,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,人人大公无私,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。
第四次对话
孔子与老子两人最后一次会面,发生在很多年后。
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,而老子已经隐居。
孔子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古代经典,还是没能领悟“道”的真谛。
于是便求教老子,何谓天道。
老子告诉他:“想要窥伺大道,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,舍弃万物的不同,而看到万物共通之处。”
孔子问:“观察到相同之处又怎么样呢?”
老子回:
“从同质的一面去看,物我、是非、生死、昼夜、福祸……都没什么区别。
所有东西分不出一个高低贵贱,你就不会因为得到什么而高兴,也不会因为失去什么而沮丧。
这时候,人的心中就会如同古井一般,不起波澜,自得其乐。”
孔子依旧不解,万事万物各有其质,怎么能看作是一样的东西呢?
老子回复道,用眼看当然完全不同,但如果你试着用心去看呢?老子这段话的道理,现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能理解,但真正做到并不易。面对外界的凶吉、祸福、得失、生死,都能以平常心面对,就像主席诗中所说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”。有了这种心态,退,可以闲看生活的云卷云舒;进,可以做大事,成大业。当然,老子与孔子见面时,还谈了很多,这里只截取了这四段,即可管窥出老子伟大的思想光辉。正如闻一多所说:“四千年的历史里,除了孔子见老子,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,更重大,更神圣,更可纪念的。”所以,有人说,两人的会面,“影响了中国2500年”;读懂他们的对话,“受用终生”!
《旧唐书》有言:“以铜为鉴,可以正衣冠;以人为鉴,可以明得失。”
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星,老子、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的瑰宝,也是人类智慧的灯塔。
跨越千年,我们仍能从中获得启迪和指引。
只有像他们那样,时时反省,常常沉思。
在困境中寻找机会,在挫折中增进智慧。
我们才能不断地破局成长,遇见更优秀的自己。